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培养方案 > 正文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 发布日期:2023-12-06 】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各专业组织教学、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法规性教学文件。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规范我院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就我院第五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紧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切实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相对接”五个对接,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坚持课内与课外教育协同推进,处理好一二三课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关系。推进实现“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掌握好技能、磨练好意志、树立好品德、塑造好人格”的“六好”育人目标。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专业思政。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课堂革命”,实施面向对象的有效教育,打造特色课堂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订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

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将1+X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四)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三、制定流程

(一)统筹规划

学院第五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由教务处统筹部署,二级院为主体,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中心及科技开发处、学生处、团委等单位共同参与。学院制定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各教学单位应遵照执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院全部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22级新生按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二)健全机构

教学工作委员会为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机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后审定工作。各二级院建立健全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具体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工作,二级院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教师和毕业生代表。

(三)调研分析

各教学单位应广泛深入开展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区域行业企业调研,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四)研究起草

各专业依据本指导意见和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结合调研和分析结果,研究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

(五)论证审议

各教学单位对人才方案进行论证审议,各专业带头人依据本单位的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二级院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论证审议。

(六)公布实施

论证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公布实施。

(七)动态更新

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与框架及基本要求

(一)内容与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与框架主要包含: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其他说明、附表等方面内容。

(二)总体要求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应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开足开全教育部明确要求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后期发展需要,结合行业特点与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开设通识教育与素质提高的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应关注第二、三课堂在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学分分配上予以充分考虑;在毕业要求上除学分要求之外应将“操行考核合格”列为毕业条件之一。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以面向对象的有效教育为原则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深度。以促进学生多渠道成长成才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升学、创业和出国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需求,以学分制为基础,妥善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鼓励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借鉴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先进经验;要充分考虑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影响,及时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要以“面向岗位需求,支撑职业发展”为原则确定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服务专业”为原则确定基础类课程与教学内容;要认真研判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递进关系,保证课程设置的逻辑性;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习实训学时占比50%以上;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原则。结合吉林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任务,依据组群逻辑,设置相应课程,体现群内各专业间的融合性,彰显专业群特色。群内各专业所开设的共享专业支撑课在学时安排与教学内容方面应保持一致,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也应充分考虑各专业现有教学条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实施性,鼓励各专业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每年可根据教学条件改善情况进行局部微调,三年进行一次大调。现代学徒制专业、订单班专业、校企合作专业以及出国留学专业等教学改革与实验专业可在学院审批通过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调整。

(三)具体要求

1.专业名称及代码

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来确定。

2.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对应修业年限为二、三、四年制)

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对应修业年限为五年制)

3.修业年限

全日制修业年限为3年(2年、4年、5年)。

4.职业面向

所属专

业大类

(代码)

所属

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主要职业

类别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举例

职业资格(职业技

能等级)证书举例

参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旧专业对照表

参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旧专业对照表

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版)

参考: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


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录(截止至2022年4月)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的行业代码按照中类填写。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对应职业类别代码按照小类填写;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5.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及学情现状,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协同实现“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掌握好技能、磨练好意志、树立好品德、塑造好人格”的“六好”育人目标。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通过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提出的有关具体要求,研究确定并分条目列举。

1)素质

树立好品德,塑造好人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掌握好技能,磨练好意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锻炼好身体,养成好习惯——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包括对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3)能力

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其中通用能力一般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等。

6.课程设置及要求

(1)课程体系架构

1)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架构

此处应绘制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架构图,其中应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课、综合素质课、综合素质拓展课七种类别课程。

2)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此处应绘制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图,清晰地展示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课)中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2)课程说明

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课、综合素质课、综合素质拓展课七种类别课程。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为必修课;专业拓展课、综合素质课、综合素质拓展课为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均需学习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54学时3学分,安排在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54学时3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中国共产党党史18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6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4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48学时3学分,安排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每学期8学时。

2)心理健康教育:36学时2学分,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线上20学时,线下16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

3)体育:108学时6学分,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每学期36学时。三学期设置不少于15个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纳入体育课课程考核内容。

4)军事理论:18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采用线上教学。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6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一学年。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一学期,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

6)美育教育:16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一学年。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一学期,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

7)劳动教育:16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一学年。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一学期,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

8)计算机应用基础:36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一学年。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一学期,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

9)创新创业基础:36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一学年。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代服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一学期,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

1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8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

11)大学生就业指导:18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四学期。

12)大学生安全教育:6学时0.5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以讲座形式开展,不占用正常必修课教学时间。

13)学习筑梦:12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二学期,以讲座形式开展,不占用正常必修课教学时间。

14)入学军训:40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

15)入学教育:20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

16)体能训练:20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二学期。

17)劳动实践:40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三、四学期,每学期20学时。

18)毕业教育:20学时1学分,安排在第六学期。

●专业支撑课:专业支撑课程分为“共享专业支撑课”和“非共享专业支撑课”两类。“共享专业支撑课”的设置要与吉林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规划及任务书的内容相统一,应依据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遴选适当门数的课程进行设置。“共享专业支撑课”是群内各专业均须开设的课程,是群内各专业相互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要与培养规格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专业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是指单独设立的实习实训类课程,学生在真实或虚拟岗位上完成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操作类或认识类课程,按周来完成。包括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训是指完成一个学期几门专业课后,为了融合多门专业课实践操作实现完整操作流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一般安排在第二至五学期。岗位实习应按照《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安排与执行。毕业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安排在第六学期。

●专业拓展课:专业拓展课是指除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之外,为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与专业技能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拓展课应开设在第二至五学期,其课程目录应紧跟技术更新与产业升级而优化调整。专升本相关课程可作为专业拓展课开设在第五学期。各专业对应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备考培训内容,允许以专业拓展课的形式开设。

●综合素质课:综合素质课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具体课程见综合素质课目录。

●综合素质拓展课:综合素质拓展课指由学院团委统筹并组织实施的二三课堂课程,二课堂是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实践活动,三课堂指学生在校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二三课堂的各项活动必须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具体项目见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一览表。

7.教学进程与总体安排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是对本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施进程的总体安排,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优化课程安排次序,明确学期周数分配,科学编制教学进程安排表。

8.学时与学分安排

三年制高职原则上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寒暑假各6周,总学时数为2500-2800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专业实践课按周安排教学计划,每周按20学时计算。周学时数应控制在22-26学时,专业拓展课和综合素质课计入总学时。二三课堂安排的校内外实践课程以学分核定,计入总学分,不计入总学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不计入总学时,考试周不计入总学时与总学分。

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一般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8学时(包括8学时)以上不满16学时的计0.5学分,不足8学时不计学分,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40学分。入学军训、入学教育、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教育等,以1周为1学分。综合素质拓展课不低于7学分。经教务处审核,获得国家、省级、院级大赛三等奖及以上的,可置换选修课学分。

原则上公共基础课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25%,选修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0%。

9.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应该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应该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应该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1)师资队伍

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原则上不高于18:1(不含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应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专业长远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 “双师型”教师一般不低于60%。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

(2)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需要,其中实训(实验)室面积、设施等应达到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要求。信息化条件保障应能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3)教学资源

1)开发高品质高职课程教材

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原则,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材的开发要紧密围绕“基于工作过程”展开,包括:工作和学习的一致性;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能力和素质的同等性;结果和过程的连贯性。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学习领域,再针对每个学习领域涉及学习情景,编写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加以反馈和修正。经过不断完善和补充,教材内容逐渐趋于合理化、适用化、可操作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编写主要采用项目式、情境式、模块式等结构,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主线,选用典型、实用、综合、可行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重构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训练项目的难易程度、递进关系和实际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编排教材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充分体现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2)选用优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近年来,许多出版社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的组织建设中,出版了一批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在进行教材选用时,应整体研究制定教材选用标准,使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教材能明显反映行业特征,并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

3)在线资源建设

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和实际项目案例,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在线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制定技能考核标准,共同开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仿真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手段。借助和充分利用第三方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库,持续打造高品质在线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价值;利用资源库中的案例和广阔的网络平台,开展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灵活有效地学习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本,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将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案例教学法。该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内容,设计一些典型的案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该项目。教师在其中进行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探知性教学法。该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要点选择和确定专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让学生通过调查或者实验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过程写成报告。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式教学法。该方法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采取双边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项目为主线,教师来引导,学生为主体”,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微组织教学法。该方法以“一点、一讲、一练、一确认”为主要手段,设定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三个阶段,对学生学习与工作能力进行进阶培养,使其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内容,避免过度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该方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该方法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更多采用过程考核,避免期末一张试卷确定学生一门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

(6)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校、院(二级院)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10.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至少须修满XX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XX学分,选修课XX学分。公共基础课XX学分,专业支撑课XX学分,专业核心课XX学分,专业实践课XX学分,专业拓展课XX学分,综合素质课XX学分,综合素质拓展课7学分。学生应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操行考核必须合格。

11.其他说明